对秦岭植物如数家珍,积累了1000多种、1万多张秦岭植物的精美图片,一些珍稀植物为秦岭首次发现或拍到实体,与著名作家叶广芩合著的《秦岭无闲草》成为全国首部植物人文著作,参与或组织完成的书籍、科研项目等多次获陕西省教育厅、政府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多个建设性建议、突破性科研成果反响强烈,近10幅摄影作品获得中国国家地理等摄影比赛大奖……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佛保局)高级工程师、资源保护科科长党高弟,近30年来在秦岭深处爱植物、拍植物、研究植物,为自然生态和大熊猫保护奔与呼,以实际行动履行责任和义务,展现着县政协委员的风采,被誉为草木知心的“植物达人”。
艰难冷酷的深山生活
党高弟祖籍陕西省富平县,今年52岁。1985年7月,他从陕西省林业学校毕业,来到佛保局参加工作,在三官庙保护站走上了人生的第一站,从此与艰难、冷酷的深山生活相伴,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86年12月27日,大雪初停,山路积雪达30多厘米,党高弟和一位同事受命前去35公里外的周至县老县城办事,从大清早走到天黑才到达目的地精疲力尽。第三天返回途中,他们走到海拔2600多米的光秃山一带时,大雾漫漫迷了路,在冰天雪地里走了多半天还在原地转圈,戴的手套因拨竹子找路抓得稀烂,衣服被汗水和雪水打湿,几次拧干又穿上。天黑了,找来的柴草因潮湿生不了火,他们饥寒交迫、疲惫不堪,靠在岩石旁取暖、吃雪充饥,仅有的巴掌大的一块干饼也舍不得吃,要留给活下去的人补充体力、走出去报信。党高弟做梦也在找饭吃,半夜被冻醒全身冰冷、腿脚麻木,拼力活动才恢复知觉。天亮后,他在寒冷中醒来,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还活着!”前方仍雾气茫茫,他们只好又走回老县城休息。第五天走回佛坪后,党高弟发现随身携带的胶卷全被冻裂、报废,他不禁感慨:在大自然面前,物已如此,岂非人乎?
多年来,党高弟多次半道逢雨雪、狭路会羚牛、遭遇毒蛇,也曾山洪暴发孤立无援,与猪同吃玉米糊相依为命……这些经历,让他更加敬畏大自然,关注环保、爱护生灵,也凭着毅力、经验和爱心,多次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任务。
“拈花惹草”的痛并快乐
数十年里,党高弟跋山涉水、踏遍秦岭“拈花惹草”,对秦岭野生植物拍摄图片、采集标本并调查研究,多次收获“深山识草第一人”的痛并快乐,扩大、丰富了秦岭植物资源的品种和内容,有的还填补了空白、纠正了错误。
无论走到哪里,党高弟总是一路观察、拍摄。为把植物拍得最美,他经常在深山里等待光线、与花草对话,或爬到悬崖峭壁、灌木丛精准聚焦。对资料缺乏尤其是珍稀植物,他记住发现地点、生境特点,定期进山观察植株生长、春花秋果等生长变化,留心研究分布情况。1987年7月,在海拔2800多米的光秃山一处半山腰,党高弟第一次看到了珍稀物种独叶草;为印证秦岭中有食肉植物高山捕虫堇生存,他苦苦寻觅10年,2013年8月5日,终于在海拔3500米的太白山一处山坡上发现了植株群落……
数十年里,党高弟踏破铁鞋与花草对话,先后拍摄到了太白美花草、紫斑牡丹等多种珍稀植物的珍贵照片,发现了新竹种秦岭木竹、半边莲、布袋兰和旗瓣兰等在秦岭的新分布,纠正了藏报春在《秦岭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分布区描述的错误,完成了“植物活化石”庙台槭等槭树科60余份植物标本的鉴定和区内23种国家保护植物的标本采集,免费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大学、“西北第一馆”秦岭人与自然宣教中心等提供秦岭野生植物图片、标本百余个,支持科研、教学和环保宣传。2011年,他倾囊提供图片、资料并参与创作,与著名作家叶广芩联袂出版《秦岭无闲草》,填补了国内植物人文著作的空白,他的近10幅摄影作品获得中国国家地理等摄影比赛大奖,科普文章也时常见诸《中国国家地理》、《秦岭与人类》、《中国绿色时报》等刊物,让秦岭“闲草”一次次走出深山美丽亮相,被世人认知和关注。
关注国宝的执著情结
近30年里,党高弟与大熊猫等国宝缘定今生,为抢救、保护这些美丽精灵竭尽心力,成为该县自然保护工作杰出的实践者和代言人之一。
1985年11月3日,三官庙一带雪花纷飞,党高弟和同事巡山走至溜石皮沟时,发现前方石洞里有一只母熊猫怀抱一只幼崽,母熊猫一次次按下小熊猫的头,不让看他们,小熊猫却要不停地抬起头好奇地看,母子俩当众表演拍黑白弹簧“皮球”,参加工作四个多月来,党高弟第一次看到野生大熊猫幼崽,就领略了国宝的娇憨可爱。他和同事遵循“用最短的样线穿越最多的生境”原则,对区内科学布设36条固定样线,分片包干、每季度巡线一次,创新开展野外巡护监测工作试点,观察到的熊猫产崽洞穴也从当年看到的1号洞增至90多个,大部分洞穴每年都有小生命诞生,珍稀动植物观测、抢救保护等都取得了良好成果,受到国家林业局的表彰,并在全国大熊猫保护区推广。
1985年11月3日,三官庙一带雪花纷飞,党高弟和同事巡山走至溜石皮沟时,发现前方石洞里有一只母熊猫怀抱一只幼崽,母熊猫一次次按下小熊猫的头,不让看他们,小熊猫却要不停地抬起头好奇地看,母子俩当众表演拍黑白弹簧“皮球”,参加工作四个多月来,党高弟第一次看到野生大熊猫幼崽,就领略了国宝的娇憨可爱。他和同事遵循“用最短的样线穿越最多的生境”原则,对区内科学布设36条固定样线,分片包干、每季度巡线一次,创新开展野外巡护监测工作试点,观察到的熊猫产崽洞穴也从当年看到的1号洞增至90多个,大部分洞穴每年都有小生命诞生,珍稀动植物观测、抢救保护等都取得了良好成果,受到国家林业局的表彰,并在全国大熊猫保护区推广。
多年来,佛坪保护区多次野外抢救国宝或珍稀动物,其中仅抢救病危大熊猫就达26只次,党高弟参与或组织抢救了9只次,为抢救国宝尽心竭力,也积累了宝贵经验。1987年5月,大古坪保护站先后在野外发现两只生病大熊猫,一天深夜9点多捎信急需支援,党高弟带着四、五位工作人员和村民,打着手电筒连夜穿越原始森林赶到西河,认真观察生病大熊猫,用担架抬回大古坪村抢救,一夜往返30多里山路腰酸腿疼,另一只在悬马沟发现的生病大熊猫,他们起名叫做“璇璇”,装在铁笼里总重量达三、四百斤,他们竭尽全力才抬到大古坪村。两只大熊猫均因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一个多月就先后康复,“璇璇”成功放归山林,另一只被送到科研机构。
2003年,党高弟参加秦岭大熊猫主食竹种类和分布规律的研究,他和同事吃住在无人区、原始森林40多天,首次独创性地用GPS连续定位、沿不同竹林林缘行走的方法“地毯式”调查,采集植物标本3000余份,彻底摸清了区内竹子种类、分布区域等大熊猫食用植物群落和结构情况,区内竹林面积也从40%提升到61%。针对陕南一些地区引进日本落叶松扩大造林、影响野生竹林生长等问题,党高弟等一干人奔走疾呼、多次上书,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及时停止栽种并替换树种,解除了致使大熊猫栖息地缩小的生存威胁。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党高弟多次受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委托和特聘,参与或组织完成了《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植物》、《陕西省第三大熊猫野外调查报告》、《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动态及其保护对策研究》等10余个重大科研项目,单独或参与完成了《佛坪保护区保护植物种类及分布调查》、《佛坪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等科研资料、专著,6次获陕西省政府、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等奖项,他和同事精心编撰的《秦岭自然保护区巡护员野外工作手册》,也受到一致好评。他随时随地推介当地生态特色、讲大熊猫故事,最早吸引凯信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对佛坪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招商引资100亿的秦岭·瑞士小镇项目在佛坪“落地生根”。
连年来,党高弟连续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多次借助县两会、座谈会、提案征办会等平台,在秦岭大熊猫、生态环保、人文遗迹保护和现代小镇建设等方面,积极传递民声、阐述观点、建言献策,其中仅去年就牵头撰写、提交《建议建设袖珍老县城为佛坪就近移植文化历史之根》等2条建议,引起重视通过审议被列入提案,交相关部门办理。
长年的野外工作,使党高弟的腰椎劳损严重,2012年他病情加重,多方医治后只能跛行走路,但他仍半月不进山就想得慌,多次义务为游客、孩子们当讲解员、做导游。在全国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中,他被特聘为陕西省专家委员,指导观音山保护区工作,尽管行走不便,他仍进深山、钻竹林,“传帮带”年轻工作者观测大熊猫、收集数据、识别植物、采集样品等。他还计划退休后把积累的近100G的图片、资料,整理成册免费提供给科研、出版部门宣传环保,并说服大学毕业的女儿留在佛坪工作,接替他继续为第二故乡贡献力量。
“我们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搞建设搞发展,关爱大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有美好的生活和未来,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党高弟经常这样告诫人们,也是他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多年的收获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