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视察调研
关于我县猪苓种植情况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7-10-17 10:09:40 来源:县政协办 点击次数:0
 

关于我县猪苓种植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猪苓市场价格一路攀升,我县种植农户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为推动猪苓种植健康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政协主席郭海华、副主席祝国安带领调研组,在县委农工部、中药办和有关镇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于5月15日---17日分赴长角坝镇上沙窝村、岳坝镇龙潭村、西岔河镇瓦寨村、陈家坝镇三郎沟村、石墩河镇石墩河村、袁家庄镇桃园村和石印沟村,通过深入现场踏看、召开镇村干部和种植户座谈会等形式,对猪苓的种植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进行了调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猪苓种植现状

       我县人工栽培猪苓已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群众在猪苓半野生栽培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积累了一些经验。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紧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及时扶持发展,将猪苓种植列入区域优势产业和中药材基地建设三大主导品种之一。从2009年到2010年,全县共奖励猪苓种植示范大户10户,先后扶持建立上沙窝、石墩河、三郎沟、小南坪4个猪苓专业村,累计投入奖补资金3.85万元,有力的推动了猪苓种植的健康发展。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共种植猪苓25万平方米(其中,所调查的长角坝镇上沙窝村种植2万余平方米;岳坝镇龙潭村种植4000余平方米;西岔河镇瓦寨村种植3000余平方米;陈家坝镇三郎沟村种植3万余平方米;石墩河镇石墩河村种植1.9万余平方米;袁家庄镇桃园村种植2万余平方米,石印沟村种植1万余平方米)。预计今年可采挖面积6万平方米,产品240余吨,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产值将达到2600万元,可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700余元。

      二、猪苓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调查中得知,农户在种植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植成本高,融集发展资金难。目前,我县农户种植猪苓均采用的是无性繁殖栽培法,3—5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农户单层种植1㎡需猪苓种1.5---2斤,按2011年市场价格60元/斤,仅种子成本就在90—120元,如一户以200㎡为一个种植单元,种子、菌种、菌材、劳务等合计成本约在3万元左右的投资,加之生产周期长,我县大部分农民收入有限,自有资金积累不足,大多数农户想发展、想上规模,但由于缺少发展资金或资金不足,只能望而兴叹。

      (二)林业政策制约,菌材审批难。种植猪苓理想的场地最好选择在海拔高度1000~2000米的次生林下,坡度在30-40度、向东南或西南,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的蔽阴之地。这一生长特性,也迫使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必须选择场地。我县在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在分配和购买山林后,林地资源较为丰富,发展场地应不成问题,但在调查中得知,部分镇按薪材审批规定,农户种植猪苓所需菌材只在自留山内设计审批,在承包山内不予设计,从而限定了农户的种植区域和规模。

       (三)规模化程度低,安全管理难。我县猪苓种植面积虽然逐年增大,但个体分散种植多,集中联片规模小,野外管护难度大,失窃事件时有发生且难以查处,导致种植农户利益严重受损,部分农户因害怕被盗不敢发展。

       (四)服务体系不健全,收益保障难。在发展过程中,部分种植农户发展时间长,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但部分新发展户在选地、养菌、栽培等技术环节方面还不完全掌握,产品数量和质量高低不一,甚至以失败告终,挫伤了部分农户的发展积极性。同时,种植农户都是自由发展,缺少有效的组织协调统一,尤其市场信息闭塞、技术服务脱节,生产效益难以保障。

      三、猪苓种植的市场前景及效益分析

      猪苓,别名猪矢苓,因表皮色黑形似猪粪而得名,是一种重要的传统药用真菌,入药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具有利水渗湿作用,主治肿胀满腹急痛。近年来除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肝炎、便秘、水肿之外又开发了猪苓多糖等新药,用于抗癌和医治多种疑难病。日本等国从猪苓中提取水溶性葡聚糖,抑菌率达99%,成为新药生产上的热点,市场供需矛盾日见突出。从而导致了猪苓的滥采乱挖现象愈演愈烈,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野生资源濒临枯竭,人工种植猪苓在市场上的价格一路飙升,前景广阔。

      在调查中,通过与种植农户初步核算,在正常情况下,栽1斤猪苓,种子成本需60元左右,蜜环菌种费需10元,菌材折价16元,劳动工资10元,合计成本约100元。在3—5年后,保守估计可产商品猪苓5--8斤左右,按目前市场最低价格50元/斤计算,可收入250--400余元,除去生产成本,可纯收入150--250元;即是贷款发展,除掉利息,至少也可净收入100--200元,效益可观。同时,根据猪苓的生长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即使因技术或菌种质量等因素导致它不能生长,但种子不会腐烂,农户的损失也不大,可谓是风险极小的富农项目。

      四、加快我县猪苓种植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县实际,大力发展猪苓种植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猪苓气温在10—28℃均可生长,气温高于28℃时,就进入夏眠,低于10℃时就进入冬眠。我县属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5℃,林地面积宽广,次生林丰富,土壤质地好,为猪苓生长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二是具有一定的种植经验和基础规模。我县猪苓种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涌现出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土专家,有利于指导群众发展生产,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三是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见到了效益、得到了实惠,群众种植积极性高、信心足;四是随着近年来农村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为大力发展猪苓种植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建议:

      1、科学规划,加强引导,稳妥推进。建议县政府在总结现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析,制定出台加快猪苓或中药材种植发展的《意见》,坚持大户示范带动,政策引导,奖补激励,注册地道品牌,建设专业园区集约发展,市场导向的发展思路;同时主抓部门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根据猪苓的生长特性,尽快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任务,确定发展规模,并制定出操作性、针对性强的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发展任务落到实处,引导和促进全县猪苓种植科学发展。

       2、加大资金及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农户重点难题。一是建议县上适当调整帮扶措施和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大和拓宽对猪苓种植大户的奖补力度和奖补面,更加有效地鼓舞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倾斜和协调金融机构放贷等形式,多方面、多渠道帮助农民解决发展资金难问题;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户招商引资、灵活融资、合伙经营,为加快猪苓种植注入新的活力。

       3、灵活运用林改成果,促进猪苓种植规模发展。建议林业部门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适当放宽林改后的林材使用规定,允许农户在承包山内合理采伐林木从事猪苓种植。同时,进一步创新思路,集中人力、财力突出抓好3—5个联片规模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种植示范区,并在每个村鼓励发展3—5户发展大户,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群众发展猪苓种植,力促猪苓种植早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4、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为猪苓种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有关部门和镇村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公安机关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和从严查处偷盗猪苓案件,努力为猪苓种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促进猪苓种植健康发展。一是抓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具有一定经验的种植大户、本土人才开展集中培训,组建一支技术骨干队伍,根据季节、生产环节适时对重点镇重点村组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指导,逐步规范和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技术含量,确保猪苓种植稳产、丰产。二是抓好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引导、协调帮助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种植农户的发展和销售,尽量形成统一规模发展、统一对外销售,进而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研究,做好市场预测和风险评估,及时准确地为药农提供信息,尽量规避市场大跌大落、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猪苓种植产业化经营,使其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上一页: 关于县城绿化美化工作实施情况的视察报告
下一页: 关于我县文化建设情况视察报告